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,发生在公元前206年,是楚汉之争时期的重要转折点。故事背景是刘邦领导的汉军与项羽领导的楚军长期对抗,鸿门宴就发生在汉军攻打楚国都城乌江时的一次休战期间。
项羽心生一计,邀请刘邦入城与他共进宴席,打算在宴会上谋杀刘邦,以稳固自己的地位。宴会上,酒过三巡,刘邦备受提醒,在项羽递酒时接杯后,不敢饮酒。酒液中有神秘物质溶入,导致碗上的铁汤浓郁起泡。刘邦大胆尝了汤,随即示意身边数人也喝了,他们并未受到任何不良反应。项羽的计划失败后,刘邦打算乘机反击。次日,他率军攻陷乌江,大败楚军。
鸿门宴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详细描述了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。故事中,项羽设宴招待刘邦,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,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。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,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。
这次宴会为后来的楚汉争霸奠定了基础,项羽以自己的坦率、磊落、骄傲、轻视了敌手,以致错失良机最后败亡,不肯渡江自刎于江东。席中有刘邦、张良、樊哙、曹无伤、项羽、范增、项庄、项伯,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。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,说的就是鸿门宴。
鸿门宴后,刘邦取得了对楚国的绝对上风,最终成功建立了汉朝,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君主。这个故事经常被引用来形容不可信的宴席或者险恶的诡计。